爱配资官网平台网址 牵牛星、犀牛角、五牛图……牛为什么这么“牛” | 新知
(原标题:牵牛星、犀牛角、五牛图……牛为什么这么“牛” | 新知)爱配资官网平台网址
文博时空 作者 刘鑫
文物摄影︱杜广磊
如果你想用一个字来称赞别人,你会说什么?在中国,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会脱口而出:“牛!” 牛是十二生肖中排行第二的动物,是《西游记》中“牛魔王”的真身,甚至在地府,“牛头”都是“有编制”的鬼差。在现代,人们也常将“牛”挂到嘴边。人们将说浮夸话的行为称为“吹牛”, 将上涨趋势的证券市场称为“牛市”,如果遇到有人不辞疲惫的工作,也会忍不住调侃一句,“真是使不完的牛劲儿!”自古至今,牛都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西周 伯矩鬲 首都博物馆藏
西周伯矩鬲是首都博物馆镇馆之宝。从盖钮到足部,装饰有七个风格各异的牛首兽面纹。盖钮是由两个完全凸出于器表的圆雕式小牛头相背而立组成,这两个牛头的牛角上翘,牛耳直立,眼部微隆,非常写实;盖面上铸有两个高浮雕式牛头,牛眼圆睁,牛口大张,口中有獠牙,牛耳和牛角均凸出于器表,牛角上装饰有鳞纹;三个浑圆的袋状足上各装饰有一个浮雕牛头,具有强烈的立体感,外形与器盖上的相似,长角上翘、巨眼圆睁、大鼻突起,但牛角更加粗大、高挑。
西汉五牛青铜枕,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左右两个,中间浮雕三头牛,整体为马鞍形。
01
憨厚的牛,却有着浪漫的传说?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牛耕作于田间地头,却与浪漫的星辰有着某种程度的关联。牛宿星是中国古代神话和天文学中的二十八宿之一,具体为北方玄武七宿的第二宿。牛宿星有 6 颗星,位于银河之东,形如牛头和两角,古人称其为“牵牛星”。 在古代中国,天文星相家观天象,以紫微垣星象测帝王家事,以斗、牛两宿星象察民间事。牛宿的星象变化被认为与人间吉凶祸福有关。
唐《五星二十八星宿神形图》(局部)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牛星神题跋:“牛星神,善医多病。受占候阴阳谄邪,妄说祸福,能以谄辞扇动人。名略绪炽,姓蠲徐”。
位于银河之西,与银河之东的“牵牛星”相对的“织女星”有 3 颗星,呈等边三角形。“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牛郎织女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
清 牛郎织女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款识:唐培华行书款: 银汉无声风露秋。双星相聚思悠悠。人间乞巧穿针节。天上今宵别有愁。
02
为什么唐太宗给女儿起名为兕子?
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皇后的女儿晋阳公主,?字明达,?乳名兕(sì)子。兕在古代是一种雌性犀牛,皮厚,可制甲,是一种勇猛健壮的动物。就像?现在人们夸奖别人身体健壮常说的:“你真是壮得像头牛”,晋阳公主的小名为兕子,?可能是希望她能健康成长,?远离不祥和病灾,体现了唐太宗对她的深厚爱意和美好祝愿。
苏轼也曾做《洗儿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身体健康是父母对孩子最根本的期望,而粗壮稳重、富有生命力的牛则成为健壮勇猛的象征,父母将其取做孩子的名字,体现了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爱。我们现在还用“舐犊情深”(老牛爱抚小牛,用舌舐舔)来比喻父母对子女的慈爱。
西周康王时期 青铜觥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觥是古代盛酒器,我们现在还用“觥筹交错”,“飞觥献斝”来形容宴饮的欢畅。此兕觥因腹部以凤鸟为饰,又称凤鸟纹兕觥。形似四足兽。“兕”是古代的一种犀牛,现在已经绝迹了。兽身为圆角长方形,上有兽钮盖。这件兕觥饰纹精美,品相完好,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欣赏价值。
西周早期 曾侯谏铜盉 湖北省博物馆藏
本件除三素面足外,其余器表均施以精美的三重满花纹饰。器盖立有一兔形钮。盖面饰两组牛角形兽面纹。颈部以牛纹为饰。腹部施大面积的牛角形兽面纹,爬行龙纹分列两侧。鋬部饰一兽首,双耳宽大突出。流上攀爬一龙,龙口作流口。器盖内壁中央、鋬内侧均铸有铭文:“曾侯谏作宝彝”本器装饰风格繁缛华丽,浮雕圆雕层次分明,造型生动,是商周青铜器中罕见的精品。
西周早期 盘龙兽面纹铜罍 湖北省博物馆藏
此器为西周初期铸造,顶盖上盘踞着蟠龙,两侧为卷起的象鼻状耳,中间为一小巧的牛首,腹部为兽面纹。此器造型精美,玲珑秀巧,西周的罍造型摆脱了商代充满神秘气息的罍,转而趋向庄重素雅的风格。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西汉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生动刻画了犀牛的形态。犀牛站立挺拔,肌肉线条明显,比例匀称,四肢短而粗壮,皮肤厚实且多皱褶,双角尖锐,双眼则镶嵌着黑色的宝石。整个铜尊都覆盖着如游丝般细腻的错金银云纹,既赋予了它华丽的美感,也展现了犀牛皮的粗糙和厚重。它不仅是一件实用的酒器,也因其精美的外观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成为了汉代青铜器的瑰宝。
西汉 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尊腹内部空心,专为盛酒而设计。在尊背上,有一个椭圆形的开口,并配有盖子。而在犀牛的右侧,有一条管状的“流”,当轻轻抬起犀牛的左侧后腿时,腹内的酒便会从这条圆管中流出。
汉代 鎏金犀牛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鎏金犀牛长 6.7 cm,高 4.2 cm,犀牛虽小,但造型细致,眼、耳、鼻等细节俱佳,身上有流畅花纹,细节甚至武装到脚,腿上还可以清晰看见鳞片纹理。从形体上看,此件鎏金铜犀牛应为印度犀,即大独角犀。
南宋 石雕犀牛镇纸(一对)诸暨市博物馆藏
镇纸是古代文人写字作画时用来按压纸张、绢等的文房用具,这对镇纸呈卧伏状,四肢蜷曲。昂首突目,头部长一独角,向后倾斜,角尖朝上,口鼻上翘,两耳耸立,作警觉状。躯体浑圆壮实,蹄足粗壮有力,尾巴紧缩臀后搭至后腿。造型生动,琢工精细。
清 黄釉牺耳瓷尊 南京博物院藏
此尊为直口圆肩,下腹内收承接圈足。颈肩处有对称的双牛首形耳,耳为塑成。通体施黄釉,肩部与尊底部有金色弦纹。尊是商周时期的一种青铜酒器,此器仿青铜器制作,使用黄釉,代表着最高规格与最尊贵的等级,且器型流畅匀称,釉色淡雅高贵,熠熠生辉,古朴的造型中透出俊秀灵逸之美。
此尊色彩明艳,通体黄釉表明了其特殊的地位。据清代《皇朝礼器图式》等多部文献记载,牺耳瓷尊为清乾隆十三年以来法定8种祭器之一,祭祀场合用来盛放牺牲、黍稷、酒醴等祭品的特定器皿称作“礼器”,其形制与规格都有严格的要求。瓷质黄色牺尊应用于地坛、先农坛以及先蚕坛的祭祀活动之中。除黄釉外还有白、赤、青以及月白等釉色。
03
为什么都说“牵牛要牵牛鼻子”?
中国有句俗语叫:“牵牛要牵牛鼻子”,是指通过抓住问题的关键或主要矛盾,可以有效地解决问题。那么,为什么是牛的鼻子,而不是其他部位呢?这与牛的生理特点有关,牛鼻子是最敏感的部位,神经源集中,牵动牛鼻子可以有效地控制牛的行动。
关于“牵牛要牵牛鼻子”的典故,有一个著名的故事——“王亥服牛”。据记载,商部落首领王亥在面对马匹不足、难以承担繁重劳役的困境时,想到了利用中原地区数量众多的牛来替代马匹。然而,牛虽力大但难以驯服。王亥在一次巡访中,目睹了一位勇敢的人用尖利的东西刺穿了牛的鼻子,使得原本狂野的牛瞬间变得顺从。王亥从中受到启发,开始尝试用这种方法来驯服牛。从此,“牵牛要牵牛鼻子”便成为了驯牛的重要方法,并逐渐流传开来。
在上海博物馆所藏的春秋时期的牺尊上,我们可以看到牛鼻上穿有一环,这一细节揭示了春秋时期已经开始使用穿鼻法来驯服牛。因此这件青铜器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同时也是研究中国牲畜驯化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春秋 牺尊 上海博物馆藏
这件青铜器以水牛为形,构思巧妙。牛腹内中空,其颈部和背脊上巧妙地开了三个孔,中央的孔内嵌套了一个可拆卸的锅形器,实用便捷。据推断,这是一件用于温酒的器具。锅形器用来盛放酒水,而空穴则用来注水,水注入尊腹,从而起到温酒的效果。
清 青金石“渔樵耕读”山子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渔樵耕读图为古代玉雕传统题材,在清代玉器中运用极为广泛。一面山下有一农妇往前行走,一男子牵牛紧随其后;半山腰,一樵夫身挑一担柴拾级而上。另一面一老者独坐山中垂钓,山顶亭中有一书生在刻苦读书。
04
为什么说犀牛角能辟邪?
老人常说,犀牛角能辟邪,这是为什么呢??自古以来,犀牛被视为灵兽。据《山海经》等古籍记载,犀牛常出入荆棘之地,专吃不同寻常的毒草异果和有毒的树枝,以身试药,找出可以解毒的草药来救治世人。
神话传说中,犀牛还有“分水”本领。据《太平御览》中记载:巨海有大犀,其出入有光,水为之开。古人相信犀牛有分水能力,而主要的原因来自于犀角,犀牛有多角,主角位于鼻子上,生在中间,犀牛游泳,角露出水面,水波自然向两边分开,宛如劈波分浪。
另外犀角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至宝,按清宫《兽谱》记载,犀角能够“辟尘、辟水,辟寒、辟暑”。在传统医学中,它具有泻火解毒、止血、凉血、安神、定惊等功效。因此,古人将犀牛奉若神明,认为其是天地之灵所生。?犀牛角也因其稀有性和灵性,?被视为“国之宝,?物之珍”。
有一个成语叫“犀角烛怪”,出自《晋书·温峤传》,说的是东晋时期,温峤来到牛渚矶,见水深不可测,传说水中有许多水怪。温峤便点燃犀牛角来照看,看见水下灯火通明,水怪奇形怪状,有乘马车的有穿红衣的。温峤晚上梦见一人恶意责怪不该用犀牛角火照。做了这个怪梦,温峤心中又是厌恶又是惊恐,第二天因牙痛拔牙而中风,回到镇上不到十天就死了。
可见,犀角在古代是极具灵性的东西,现在人们还会说“心有灵犀一点通”,不无道理。
作为犀科动物的角,犀牛角在古代同样具有很高的美学与实用价值。它可以被做成工艺品摆件,如现藏天津博物馆的明代犀角制花卉荷叶形杯,此杯由一整根犀角雕刻而成,通体深杏黄色,包浆自然。
明 犀角制花卉荷叶形杯 天津博物馆藏
杯身呈一片凹陷荷叶状,下部为透雕成花束状的杯柄,由荷花、兰花、梅花等六支各不相同的花枝组成。杯的底部插在一只以紫檀木镂雕而成的海水纹木托中,杯托纹饰繁复,与犀角杯浑然一体,是明代犀角雕件中的精品。
西汉 犀角形玉杯 南越王博物院藏
在西汉南越王赵佗向汉廷进贡的礼品清单中,出现了“犀角十”的记载,结合南越王墓中出土的犀牛造型,可见2000多年前的汉代岭南仍有犀牛的踪迹,而犀角形玉杯极有可能是当地工匠在玉容器制作上借鉴犀牛角造型。
唐 三彩牛角形杯 河南博物院藏
这件角形杯设计也很独特,左边较窄一侧塑成一反身向后的动物头像,且在口中衔一花枝,搭于杯沿,连接动物头部与角杯口部,如此便形成了一个方便手握角杯的把手。唐代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鼎盛时期,角形杯与流行于中亚、西亚的一种兽角形杯相似。
05
牛车在何时成为贵族出行“优选”?
如今我们提起牛车,很难将其与“高贵”“奢华”等词语联系起来。在汉代,牛车是贫贱的象征,汉宣帝外祖母王媪因为贫穷乘坐牛车入宫,被当时的百姓戏称为“黄牛妪”, 从而反映出汉代显赫贵族是不乘牛车的。
汉代 木车 甘肃省博物馆藏
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牛车木雕形制是河西特有的高轮车。河西地处沙漠和戈壁地区,小轮车易陷,而高轮车在沙漠戈壁中行进却相当轻便平稳。虽历经两千年,出土的牛车仍然保存完好,车轮尚能转动,是目前所知存世最早的牛车实物。
然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汉代常年战乱导致的马匹减少,加之汉末士人重气节,尚节俭,贵族对牛车的态度却产生了转变,牛车身价倍增,成为贵族出行“优选”。西晋时,牛车等级日趋完善。在晋制中,有皂轮车、云母车、油幢车、通幰车四种高级牛车,只供宗室诸王和位列三公者乘坐。到了南朝,四品官员便可配享牛车,之后推广到郡一级的官员,士人乘牛车的风气更进一步。
由于崇尚清高风流,南朝人摈弃了马车所代表的快节奏生活,选择了缓缓优行的牛车。闲暇之时,士林交游,约上三五知己,乘牛车入山林,谈玄论道,饮酒放浪,无比自在。“牛车清谈”逐渐在南朝时期蔚然成风。
这一风气还延续到了少数民族政权北朝。北魏早期统治者乘坐牛车,但牛车尚未进入士人阶层,至孝文帝改革后,北朝官员才开始乘牛车出行。牛车甚至带来了丧葬习俗的变迁,北周隐居的士人韦琼在离世前特意嘱咐儿子,要以“牛车载柩”,可见牛车不仅仅是载具,其广泛使用也影响了各个方面的社会风俗。
明 老子骑牛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该画主题是老子出关的故事。据说老子因感周代衰亡,决定西出函谷关。当时,守关的尹喜发现东方出现一片紫气,推测将有圣人到来。不久,骑著牛的老子果然出现了,并应尹喜的请求,写下《道德经》后才离开。
清 白玉牧童骑牛摆件 苏州博物馆藏
水牛肥壮呈俯卧状,两顽皮牧童正欲爬上牛背,却又似滑落状,栩栩如生。
06
《五牛图》所绘之牛,有多生动?
唐朝政治家、画家韩滉所作《五牛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赞为“神气磊落,希世名笔”。相传韩滉出游时看见田间耕牛情景有感而发,图画五牛,形象不一,姿态各异,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头,动态十足。画中从右至左,赭黄牛倚荆蹭痒,悠然闲适;黑白牛昂首摆尾,神采英拔;深赭牛垂须而立,老态龙钟;黄白牛吐舌回首,气定神闲;棕黄牛头戴鼻环,倔强倨傲。此画打破汉代只绘牛侧面和平面装饰性格局,通过中间正面牛起到与读者交流的作用,左右四只延长画面纵深感,又紧密联系起来形成整体,生动活泼。
唐 五牛图 故宫博物院藏
以牛入画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传统题材之一,体现了农业古国以农为本的主导思想。韩滉任职宰相期间,注重农业发展,此图可能含有鼓励农耕的意义。
古代还有“鞭春牛”送寒气,促春耕的习俗。唐代诗人元稹《生春》诗:“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先“鞭”而后“争”,是古代送冬寒迎新春风俗的组成部分。
鞭春牛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周礼·月令》记载:“出土牛以送寒气。”后来一直保留下来,但改在春天,唐、宋两代最兴盛,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以至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
康熙《济南府志·岁时》记载:“凡立春前一日,官府率士民,具春牛、芒神,迎春于东郊。作五辛盘,俗名春盘,饮春酒,簪春花。里人、行户扮为渔樵耕诸戏剧,结彩为春楼,而市衢小儿,着彩衣,戴鬼面,往来跳舞,亦古人乡傩之遗也。立春日,官吏各具彩仗,击土牛者三,谓之鞭春,以示劝农之意焉。为小春牛,遍送缙绅家,及门鸣鼓乐以献,谓之送春。”
除了绘画,古代雕塑对牛的塑造也十分生动立体。现藏于平阴县博物馆的战国镶嵌绿松石卧牛作回首状,肥硕健壮,前肢跪伏,身体向右呈卧姿,前右蹄外翻,昂头,嘴巴微张。铜牛寓静于动,活灵活现,惟妙惟肖,雅致不俗。
战国 镶嵌绿松石卧牛 平阴县博物馆藏
卧牛通身点式嵌满了绿松石,充分体现了镶嵌工艺的精湛。卧牛双眉、耳朵内、犄角、尾巴等部位,均雕刻以阴线作为装饰,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藏于青海省博物馆战国狼噬牛纹金牌饰表现的是一只狼偷袭一头牛的瞬间情景。整体画面为起伏的山峦和茂密的灌木林,在浓密的枝叶掩映下,一头缓步行走的牛,忽然被藏匿在树枝后的一匹狼咬住后腿,毫无防备的牛前腿弯曲,低头做挣扎状。静谧繁茂的树林中凶猛偷袭的狼和拼命挣扎的牛,构成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生动画面。
战国 狼噬牛纹金牌饰 青海省博物馆藏
此件金牌饰应该是匈奴人装饰于腰带或衣服上的一种扣饰。制作方法运用铸、压、锤、镌镂等多种工艺,突出图案的立体效果,把动物之间相互搏斗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战国 错金银铜牛屏座 河北博物院藏
铜牛身躯饱满而圆润,尾巴挺拔而有力。在牛背上,装饰着以山羊头面为特色的长方形銎,这是用来插放屏风扇的设计。当这件艺术品出土时,銎内还残留着木榫,这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其使用方式的宝贵线索。铜牛的全身都被精致的金银线装饰着,形成了如卷云般的美丽纹理。部分纹饰大胆采用大块错金工艺,金银交错间仿佛云水流动,色彩斑斓而艳丽,令人陶醉。
这样的设计不仅展示了工匠们的精湛技艺,也引发了人们对古代艺术的无尽遐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铜牛的尾巴刻画得极为精细。尾巴的上段脊部有明显的棱线,两侧则装饰着鳞片纹,而下部则呈现出卷勾状的装饰。尾巴的下段则是圆柱状,上面布满了由银线和金点交错而成的鳞片纹,尾末则装饰着长毛纹。这样的细节处理不仅增强了铜牛的整体艺术效果,也展示了工匠们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图片 | 杜广磊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尹莉莎爱配资官网平台网址